普法宣传
以当代审美为传统赏石文化拓展全新艺术视角 ——专访天雕艺术北京馆主理人石味
时间:2023-11-28 14:42:27 来源:消费日报 作者:苑林 点击数:138
石味举办天雕奇石艺术进校园活动
日前,2023北京秋季观赏石艺术展在北京城外城家居广场举办,本次活动作为全国赏石爱好者的年度聚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天津、内蒙、新疆、深圳、江西、西藏等,全国各地的精品观赏石与收藏家。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每一件观赏石都呈现出独特的美感,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充满了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奇石带着大自然赋予的灵动之气,跨越山川河流,穿过茫茫瀚海,呈现在观者面前,讲述着穿越沧海桑田的故事,为观众“唱一曲”石头的歌。
天雕艺术北京馆作为城外诚家居模范城奇石展厅的常设展馆,主理人石味老师以其独特的赏石理念与独特视角,为传统赏石文化注入了现代审美意趣。石味,本名张新荣,江西赣州客家人,现居深圳,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石味对奇石独到的审美见解,可谓是奇石收藏界的一股清流。他以当代美术教育者的独特审美与艺术视角将雅石之美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引领新兴收藏群体以更加贴近当代的审美语言及艺术表达方式,为奇石的鉴赏与收藏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传统的赏石文化,强调文人意趣,以“瘦透漏皱丑”的石之风骨,体现出收藏者廉洁、孤直、高尚的个人品质,配以题刻及雕刻精美的红木底座,陈设在案头散发出浓郁的传统审美意趣,彰显出主人的文化品位。
而在石味看来,赏石的艺术之美应该是充满时代性与包容性的,一方奇石既可以蕴含着闲云野鹤的传统审美,也可以彰显出简约、抽象、夸张的现代审美,甚至能够兼容剪纸、雕塑、油画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韵味。“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与文化流派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湮灭,并能够被长久的流传,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奇石不会说话,但它并不是‘死’的,奇石所传递出的审美意趣与文化品位,需要赏石者具备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见解才能发现,奇石经历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吹雨打,也是在等待一位真正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知音。”石味如是说道。
石味对记者说:“让古老的奇石穿越亿万年讲述新时代的故事,是奇石文化推广者应明确和肩负的责任。为此,我举办了奇石进校园活动,将奇石独特的文化魅力根植在青少年的心中。古语说‘石不能言最可人’,在我看来,奇石需要知音,奇石的文化的发展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应以多样化的审美,挖掘出每一件奇石的不同的特色。这个过程,是赏石人与奇石的‘对话’。大自然雕造出的奇石被人发掘出美好,赋予寓意和寄托的过程,体现出的正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石味表示,如何让奇石走进千家万户,首先就要为奇石拓展出更多的表现形式,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与审美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居家装饰的风格也是风格多样,如果赏石的眼光还是一成不变,就很难满足当今大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
“赏石没有高深的理论和见解,既可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又可以‘看山非山,看水非水’,不管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文人风格的还是野兽流派的,农家乐抑或是殿阁体,都是奇石为不同观者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这个审美的本身,并没有什么阳春白雪与市井民风的区别,小朋友喜爱的小猪佩奇与文化家眼中的‘天工奇巧’,都只是一方奇石在不同视角下产生的不同之美,却都不能将奇石之美完全尽述。天雕奇石是一部无字无声的天书,不同的人会在其中发现不同的美好,看到不同的内容,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才是品味天雕奇石的最大魅力与乐趣。而如何让传统奇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让奇石之美打动更多观众,走进千家万户,是当代赏石人不断努力和奋斗的目标。”石味如是说道。
《马拉松》
《残·佛首》
来源:消费日报
编辑:苑 林
复审:王 彬
终审:许世新